上海文艺院团当拿怎样的作品来回报这座城市?9月23日,“2025年上海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”创作点评会在沪举行。此次活动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,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、上海艺术研究中心联合承办。与会专家和文艺创作者以专业视角为上海舞台艺术从“高原”向“高峰”迈进锚定方向——杂技剧《天山雪》、舞剧《李清照》、中篇评弹《千里江山图》、昆剧《琵琶行》、京剧《龙潭英杰》、舞剧《歌剧魅影》等16部佳作获颁“优秀作品”称号,成为上海近年舞台创作成果的生动展现。
2025年是兼具特殊意义与时代使命的一年:既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、中国工人运动百年,亦是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举办之年。为呼应时代主题、展现创作实力,上海市文旅局于今年4月初启动展演申报工作,最终收到来自院团、院校及演出场馆的32部申报作品。
评审阶段博易股票,9位专家从思想性、艺术性、欣赏性三维度出发,结合题材价值、艺术形式、创作主体等综合因素逐项打分,最终筛选出16部精品入围展演。6月19日至8月24日的两个月间,这16台上海原创剧目在全市13个剧场完成23场演出,既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了高品质文化盛宴,也集中展现了上海舞台艺术的创作活力。
昆剧《琵琶行》
从展演作品来看,上海舞台艺术正呈现“多元并进”的鲜明特征。在艺术形式上,16部作品覆盖戏曲、话剧、儿童剧、舞剧、杂技剧、木偶剧、交响乐、民乐、曲艺等多个门类,既有斩获“五个一工程”奖的成熟作品,也有传承经典的舞台佳作;既有文学IP改编的成功案例,亦有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探索,艺术表达丰富多元。
在作品的题材选择上,既有紧扣时代节点的——如聚焦革命历史的话剧《向延安》、淮剧《火种》,也有贴近市场需求的——如“小而美”的儿童剧《嗨!小石狮》;既有扎根现实土壤——如讲述身边故事的沪剧《黄宝妹》,也有深耕传统文化——如展现东方美学的交响乐《中国厨房》《武侠》,16部“优秀作品”全方位呈现红色文化、海派文化、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沪剧《黄宝妹》
更值得关注的是创作主体的“活力升级”。原市文广局艺术总监吴孝明在点评中特别指出,此次16部入选作品中有3部来自民营院团,标志着民营院团已从过去的“有效补充”成长为上海舞台创作的“生力军”。同时,剧场自制剧也崭露头角,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例,其2018年成立的节目制作部佳作频出,“东艺制造”首部原创舞剧《雷雨》刚刚摘得“荷花奖”。
在肯定成绩的同时,专家也直面当前上海舞台艺术创作短板提出期待。吴孝明指出,上海文艺创作者当多多思考,如何在作品中体现上海的都市文化,创作既符合当下审美、当代节奏,又贴合城市气质、演员特质的作品。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陈飞华则表示,从32部申报剧目来看,虽有优品佳作,但仍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的“现象级”作品,多数作品在题材挖掘、内容创新、形式突破上“破圈”力度不足。
芭蕾舞剧《歌剧魅影》
此外,在演艺新形势的适配与探索上,本土创作仍需努力。尽管此次展演中出现了民乐《零·壹|中国色》这样融合AI新科技与传统音乐的尝试,但突破深度仍有提升空间。未来需进一步顺应文旅融合发展要求,在大剧场、演艺新空间、旅游景点等不同场景中,探索更具市场吸引力、更受观众喜爱的多元演出模式。
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金雷表示,“上海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”自2005年创办以来,坚持通过交流与点评,帮助创作者打磨剧目博易股票,推动“优品”向“精品”跨越。之后,上海舞台艺术创作将坚持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创作导向,出人、出戏、出精品。坚定文化自信,深入挖掘中国美学的深厚内涵,并转化为当下的艺术表达方式。用中国语汇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,以“更高站位、更宽视野、更大力度”推动舞台艺术创作从“高原”迈向“高峰”,最终创作出更多传得开、留得下的经典之作。
信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